• 您好,欢迎来到环保设备网
二维码 |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国内热点 > 新闻正文

国内最大质子交换膜产线正式投产 国产质子交换膜还带给我们哪些惊喜?

  日期:2021-12-13 14:52:05  浏览量:213   移动端
导读:继康明斯武汉氢能源工程中心正式挂牌、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园一期投产后,国家电投氢能公司建在武汉经开区的目

继康明斯武汉氢能源工程中心正式挂牌、武汉雄韬氢雄燃料电池科技有限公司产业园一期投产后,国家电投氢能公司建在武汉经开区的目前国内最大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生产线将迎来正式投产。



连日来,记者走访武汉多家氢能企业发现,武汉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在制氢、储氢、运氢和用氢的产业链上取得多个突破。从质子膜、膜电极,到氢燃料电池系统、加氢站和氢燃料电池整车,武汉氢能产业集群成形。



“武汉聚集了一批国内氢能产业的顶尖企业,掌握关键自主核心技术,构建了相对完整产业链,完全有希望成为武汉下一个千亿产业。”专家表示,武汉着眼于全产业链布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在相对薄弱的制氢、储氢和运氢环节,通过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实现突破,开展产、学、研合作,让氢能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走入市场,打造千亿元氢能产业集群“未来可期”。



瞄准千亿产业 布局氢能全产业链



翻开最新的武汉产业地图,氢能作为六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在全市有集中布局。在青山区,布局有氢能源产业集群;在武汉经开区,布局有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




今年6月,武汉氢能产业促进联盟成立并落户青山区。该联盟由国家电投、宝武集团、东风集团、三峡集团、延长石油集团、武汉理工大学等6家单位发起,旨在推动国内外氢能产业链有序共享和联结,促进武汉市氢能产业快速、健康、高效发展。



据悉,青山区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成立武汉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建立青山区氢能产业基金,建设氢能产业园,打造制氢加氢一体化及产业链配套、氢能综合利用、加氢站及其专业设备制造基地等一系列全产业链项目,力争“十四五”末氢能产值达200亿元。



根据武汉市今年6月发布的产业地图,武汉经开区重点布局氢燃料电池产业。武汉经开区打造车谷创新大走廊,构建“3+N”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形成千亿元氢能产业集群。



在武汉经开区先进制造产业园,有一张招商地图格外引人注目,上面标注了全区氢能产业布局,涵盖从质子交换膜、膜电极、氢燃料电池电堆到氢能整车生产制造的全产业链,氢能产业集群态势初显。“这些企业大多掌握了关键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备批量化生产能力。”武汉经开区先进制造产业区负责人表示。



仅在氢燃料电池领域,武汉经开区就聚集了一众“大咖”,其中不仅有雄韬氢雄、众宇动力、康明斯氢能中心等民营、外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还有东风公司、国家电投氢能公司等“国家队”。



武汉产氢燃料电池“心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



记者采访发现,经过近几年来的招商引资和产业链培育,武汉的氢能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形成产业竞争力。



雄韬氢雄是国内氢能燃料电池领域的领军企业,其燃料电池产品功率覆盖52—130千瓦,已为宇通、中通、申龙、东风、中车、福龙马等10余家国内知名整车企业累计配套超过60款燃料电池汽车车型,是国内配套开发氢能燃料电池车型最多的企业之一。



2017年,雄韬氢雄落户武汉经开区,投资50亿元建设氢能产业园,可年产膜电极100万片、电堆10万套、燃料电池发动机10万套,可装配10万台氢能汽车整车。目前,园区一期已经投产,园区二期建设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



膜电极被称为氢燃料电池的“心脏”,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掌握其关键技术,并成为全国最大膜电极生产企业。据了解,武汉理工氢电生产的膜电极,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还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几年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十分迅猛,公司产值从2017年销售几百万元,到2019年已经增长到一亿元,未来不排除会像动力电池一样出现爆发式增长。”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明星说。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国家电投氢能公司氢能产业基地园区办公楼和研发楼已经启用,目前国内最大的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生产线即将正式投产。此外,燃料电池电堆及膜电极产线的建设也将启动,2022年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记者获悉,国家电投计划到2024年前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形成年产10万平方米质子交换膜、1万套燃料电池电堆和5000套电池动力系统的产能。



质子交换膜下游应用广泛,主要应用于氯碱工业、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与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根据我们的测算,我国质子交换膜市场未来将由车用燃料电池市场主导,市场规模超百亿元。国内技术水平与国外尚存差距,但部分企业正在加速布局,有望实现高端突破。



国产突破在路上 5家质子交换膜企业喜迎“突破”



质子交换膜是有机氟化工产业链中技术难度大、附加值高的环节,其原材料为全氟磺酸(羧酸)树脂,在氯碱工业、氢燃料电池、电解水制氢气等领域中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材料。



最早用于燃料电池的质子交换膜是美国杜邦公司于上世纪60年代末开发的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Nafion膜)。此后,又出现了其它几种类似的全氟磺酸结构质子交换膜,包括美国陶氏化学公司的Dow膜、日本Asahi Chemical公司的Aciplex膜和Asahi Glass公司的Flemion膜。目前主流供应商依然以美国杜邦为主。



国内市场方面,当前国内质子交换膜价格高居不下的原因一方面是技术垄断,另一方面是工艺成本高所致。为了获得稳定而廉价的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是最大的瓶颈和未来必须突破的领域。目前,国内在这一领域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大学科研机构及资金技术实力较强的商业公司,包括天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大连化物所、大连新源股份、上海神力科技、同济科技旗下的中科同力、东岳集团等。



今年以来,采用国产质子交换膜的电堆已经实现装车,在氢能重卡、公交等领域开启示范运营。国内多家企业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国产质子交换膜正开始从试样检测向小批量商用阶段过渡。



东岳未来



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岳未来”)成立于2017年,是国内最早实现全氟质子交换膜全产业链量产技术突破并拥有大规模供应能力的企业,其燃料电池膜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依托于大股东东岳集团30多年氟化工产业基础,18年特种含氟化学品、离子交换树脂及功能膜材料研发经验与产业化技术积累。东岳未来在质子交换膜领域建立起雄厚的研发体系,公司的含氟功能膜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SKL),是国内含氟功能膜材料领域唯一的**实验室。




东岳未来在推进质子交换膜的规模化商用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公司年产150万㎡质子交换膜生产基地一期工程已经投产开建,东岳DMR100燃料电池膜早已满足量产车型需求,并获得IATF16949验证。



今年以来,其质子交换膜对外供货超过10000㎡以上,采用东岳未来质子交换膜的电堆已经实现装车,在氢能重卡、公交等领域开启示范运营。东岳未来已经进入科创板上市辅导阶段,其质子交换膜规模化商用正在稳步推进中。



科润新材料



苏州科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润新材料”)成立于2019年4月,其技术团队经过十多年科研攻关,解决了我国钒液流储能电池和氢燃料电池领域“卡脖子”的核心膜材料难题,实现了全氟磺酸质子膜的自主化。



目前,科润新材料及其子公司凭借全氟离子膜与质子交换膜研发制造经验,已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国家重点新产品等一系列荣誉,并承担了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一系列省级以上政府重大课题与项目。



今年以来,科润新材接到10000㎡质子交换膜订单,目前已经对外交付了一半以上。公司在今年10月初与联泓集团有限公司达成B轮亿元级的战略投资协议,顺利完成了B轮战略融资,目前正在加强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推广工作。



浙江汉丞



浙江汉丞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浙江汉丞”)成立于2016年6月,作为一家含氟薄膜材料及产品研发商,旗下主要产品涵盖纳米微孔薄膜材料、超薄增强氟膜等产品,应用于新能源电池、节能环保、个人防护、航空航海、医疗等领域。



现阶段,浙江汉丞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掌握超高分子量聚四氟乙烯树脂、含氟质子交换树脂、双向拉伸薄膜及涂膜等质子交换膜全产业链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已开始质子交换树脂和膜的规模化生产。



今年以来,浙江汉丞已经实现了质子交换膜批量供货,国内某企业采用浙江汉丞的产品配套150kW的燃料电池电堆,在氢能重卡上实现装车运营。公司已经建成了年产30万㎡的质子交换膜生产线,可以满足国内膜电极企业对质子交换膜的需求。



武汉绿动



武汉绿动氢能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武汉绿动”)成立于2020年7月,是国家电投氢能公司在武汉市注册成立的全资子公司。公司主要专注于质子交换膜、电堆和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该公司也是国家电投集团落地武汉经济开发区的重点项目“国家电投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及研发中心”的承接主体。



根据规划,武汉绿动在2020-2023年建设一期项目,一期项目规划建设质子交换膜研发平台,年产10㎡质子交换膜中试线,年产万套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和5000套燃料电池系统生产线。今年11月,武汉绿动年产10万㎡的质子交换膜生产线正式建成投产。



现阶段,武汉绿动的质子交换膜产品正在进行电堆应用测试。公司争取明年开始配套相关示范运营,逐渐形成规模化应用。



东材科技



四川东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东材科技代码:601208)创建于1966年,主要从事化工新材料的研发、制造和销售。东材科技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广州艾蒙特布局质子交换膜业务。



今年9月7日,东材科技发布公告,拟通过全资子公司广州艾蒙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年产50万平米质子交换膜项目”,致力于电解水制氢、燃料电池等领域用质子交换膜的研发和制造。


质子交换膜市场空间



1、氯碱工业需要使用复合离子膜,国产替代需求量近7.6万平



我国氯碱工业所用离子交换膜长期依赖进口,目前国产离子膜的渗透率仍不高。我国国产离子膜在综合性能及价格上仍在积极追赶国外产品,氯碱行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国产化离子膜的行业应用率达到30%的目标,国产离子膜存在广阔的市场替代空间,我们预计2030年国产离子膜渗透率为30,国产离子膜用量约7.65万平,市场空间为0.38亿元。



2、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加速,质子交换膜需求量约2640万平



质子交换膜是氢燃料电池中膜电极关键材料,直接影响着燃料电池的性能。我国氢燃料电池目前正处于商业导入期,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2020、2025以及2030年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目标为1万辆、10万辆以及100万辆,预计2030年将带来质子交换膜需求量约2640万平,市场空间可达132亿元。



3、电解水制氢与可再生能源相偶合,质子交换膜需求量超95万平



根据工信部指导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规划,我国将在2030年建设加氢站超过1000座,可再生能源制氢比例达到50%以上,我国氢源结构将产生剧烈变革。质子交换膜电解槽装机量快速启停,与可再生能源发电适配性优越,我们预计于2030年质子交换膜电解槽装机量约为20-25GW,所需质子交换膜用量约为95-170万m2,市场空间可达4.8-8.5亿元。




4、储能系统将成为可再生能源必备配套设施,质子交换膜需求量超15万平



全钒液流电池因其液流系统相比于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系统更加安全,受到国家政策支持。根据北极星储能网的数据及相关政府项目公示,我国目前全钒液流电池储能项目规模超过120MW,在建规模约110MW,按照目前建设规模约耗用15-20万m2质子交换膜,预计市场空间可达2.2~3.0亿元。



本文链接:http://www.fyepb.cn/news/guonei/209037.html 免责声明:此条信息由编辑或作者发布在环保设备网站,内容中涉及的所有法律责任由此商家承担,请自行识别内容真实性!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今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