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环保设备网
二维码 |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国内热点 > 新闻正文

国内人口6大变化,沪川等12个省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

  日期:2022-06-04 15:37:26  浏览量:134   移动端
导读:学者解读地区年龄构成:沪川等12省份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人口

学者解读地区年龄构成:沪川等12省份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5月11日发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比重达到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这表明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



当“老龄化”遇上“少子化”,中国如何破解未来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一老一少”困局,是各方关注热点。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杜鹏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部分省份已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农村养老问题,同时应利用好人口普查数据,实施养老服务精准化供给,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



全国12省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杜鹏介绍,从第三次人口普查开始,每次普查数据都能够反映出人口老龄化的过程。第一次人口普查是1953年,第二次是1964年,从1953年到1964年,老年人口比例是下降的。到了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老年人口比例开始上升。



杜鹏分析,从公布的七普数据看,人口老龄化的水平不断提高,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到了18.7%,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占13.5%,20年时间基本上翻了一倍。“60岁以上人口达到20%,或者是65岁以上人口达到14%,就相当于进入到中度老龄化的社会了。”



从各省情况来看,有12个省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超过了14%。如果按照上述中度老龄化社会的标准,这12个省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它们分别是辽宁、重庆、四川、上海、江苏、黑龙江、吉林、山东、安徽、湖南、天津、湖北。



若按照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就算进入老龄社会,那现在中国内地30个省份(除西藏之外)已经普遍进入了这个阶段。老龄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不过,普查数据也显示,全社会人口受教育程度在提高,老年人的受教育程度也在提高。“和过去相比,老年人口在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社会参与等各个方面会有不同的需求,他们有更大的潜力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杜鹏说。



如何理解老年人口数超少年人口数?



七普呈现的另外一个特征是老年人数量的增长,2020年0-14岁的少年人口数量是2.53亿人,60岁以上的人是2.64亿人,“也就是说老年人口总数现在已超过少儿人口总数。”



杜鹏认为,过去我们的社会是年轻人比较多,许多的社会服务规划安排是着眼于少年人群的。随着老龄化发展,一部分公共政策需要做资源的重新配置。比如说,以往公办学校、社会活动场地面向群体基本上是中小学生,现在,也需要把中老年的服务需求考虑进来。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在鼓励生育、加强婴幼儿服务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老年人的照料和医疗保障,“这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采取更加积极的应对措施。”



农村面临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七普还发现,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从全国看,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老龄化水平的城乡差异,除了经济社会原因外,与人口流动也是有密切关系的。”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



杜鹏告诉南都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人口普查时,就出现这样的现象,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仍然是一个特点。这一现象也提示,政策上应更多考虑如何应对农村老龄化趋势,在农村养老服务、老年人照料方面应该拿出进一步措施。



广东稳坐人口第一大省!



5月11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以下简称省份)的常住人口对外公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广东仍然位居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且与第二名山东省进一步拉开差距。而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江苏反超四川,成为全国的人口“第四省”。



综合来看,31个省份中,有25个省份人口增加。对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人口增长较多的5个省份(以下数据为四舍五入后结果)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分别增加2171万人、1014万人、609万人、573万人、534万人。





图/图虫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



广东省的常住人口数量为1.26亿人,是全国的人口第一大省;



山东省也突破1亿人,达到1.015亿人。



上述两省是全国仅有的两座亿级人口省份。





但对比2010年的数据,山东与广东的人口差距在扩大。



对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广东在10年中,人口增加了2171万人,山东增加573万人。由此,在2010年广东领先山东851万人的基础上,2020年领先山东2448万人,相当于领先了吉林人的常住人口数(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2407万人)。



作为传统人口大省的河南省,人口排名较稳定,依然为全国第三大人口省份,10年间该省的常住人口增加了534万人,总量为9937万人。



但四川省被江苏省反超,后者也是全国人口增长排名第三的省份(第六次人口普查与第七次人口普查对比)——10年间的人口增长了609万人,总人口达到8475万人。



而四川省则滑落到全国第5位,人口数量为8367万人,10年间的人口增长为325万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根据2019年各省的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统计公报,四川尚领先江苏省305万人,但在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后,两省排名出现了交替。





全国人口排名前10的省份,变化的情况还包括:浙江省从2010年的全国第10位,上升到全国第8位,该省是仅次于广东省的10年间人口增长第二多的省份。安徽和湖北则分别下滑一位,从2010年的全国第8、9位,下滑到9、10位。



31省份人口年龄结构图谱:北京劳动力人口占比最多,12省份进入中度老龄化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31省区市中,有12省份进入中度老龄化,其中辽宁、上海、黑龙江、吉林、天津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超少子化阶段;





重庆、四川、江苏、湖北进入中度老龄化+严重少子化阶段;



西藏、贵州、广西、河南还处于多子化阶段;



西藏是唯一一个还未进入老龄化的省份;



河北、河南、陕西、北京、浙江、内蒙古、山西等18省份均为轻度老龄化。



30秒看懂:中国人口结构变迁!



我们通过一个短视频来看看,中国人口结构是如何演变的?



过去70多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快速经历了从年轻型、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各年龄段占比从金字塔形向长方形演变:



1949-1981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大致处于年轻型,呈现金字塔状。这段时期,我国经历了两次婴儿潮,是中国人口红利的主要来源。在1962-1970年间,我国还创造了迄今为止历史上人口年增长速度的峰值水平,年均增长2.6%。





在金字塔的人口结构下,老年人占比少,但此时高出生率导致少儿抚养比较高,一定程度拖累了经济增长。



1982-1999年,这段时期我国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各年龄段人口相对均衡,处于成年型。



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7.0%,0—14岁人口比重为22.9%,老年型年龄结构初步形成,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了77岁,整整提高了超过40岁,提高速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这无疑也加速了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



2010年,我国0-14岁人口比重低于18%,进入严重少子化阶段。2015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也开始出现拐点。目前,人口结构已经从金字塔状演变成长方形。



往后5-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加速到来,原因在于在婴儿潮出生的人目前约是45到59岁,十年后,就是55至69岁了。有研究数据表明,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5%,到时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据联合国测算,我国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14.6亿的峰值后趋于下降,2050年降为14亿,预计老年人口占25.6%,劳动人口占59.8%,少儿人口占14.1%,人口结构将从长方形变成倒金字塔形。



中国人口6大变化,与你有关!



5月11日,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出炉。



本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与上一次相比有哪些特点和变化?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回答现场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年来,我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质量稳步提升,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人口结构调整变化,性别结构改善,年龄结构是‘两升一降’。人口流动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



具体有以下6个方面:



1、增速放缓,人口平稳增长



从人口总量上看,虽然我国人口总量增速是放缓的,但仍然保持了平稳增长。202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过去十年间,我国人口实现了从13亿人到14亿人的跨越,人口总量增加了7206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5.38%,年均增长0.53%,略低于上一个十年0.57%的平均增长率。



2、受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不断提升



从人口质量上看,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人口的素质不断提升。



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08年提高至9.91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9.67年提高至10.75年,文盲率从2010年的4.08%下降为2.67%。



3、性别结构得到改善



从性别构成上看,出生人口性别比稳步下降,性别结构得到改善。



普查结果表明,总人口性别比为105.1,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105.2相比基本持平,略有降低。



从出生人口看,出生人口性别比2020年为111.3,较2010年降低了6.8,逐渐趋向正常水平。



4、“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



从年龄构成上看,少儿人口数量增加,比重上升。0-14岁少儿人口的数量比2010年增加了3092万人,比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



“单独二孩”“全面两孩”等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促进了出生人口出现回升,“二孩”生育率明显提升,出生人口中“二孩”占比由2013年的30%左右上升到2017年的50%左右。



5、人口流动依然活跃



从人口迁徙流动情况看,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普查结果表明,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现象已相当普遍,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3.76亿人,十年间增长了将近70%。



从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



6、城镇常驻人口持续增加



从人口的城乡结构看,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



十年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2.3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4.21个百分点,比上一个十年的增幅又上升了0.75个百分点。



普查结果表明,加快实施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明显成效。



宁吉喆表示:



十年间,我国人口的主要变化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历程,也符合人口自身发展趋势和人口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



同时,普查数据也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中面临着一些结构性矛盾,如劳动年龄人口和育龄妇女规模下降,老龄化程度加深,总和生育率下降,出生人口数量走低等。


本文链接:http://www.fyepb.cn/news/guonei/218210.html 免责声明:此条信息由编辑或作者发布在环保设备网站,内容中涉及的所有法律责任由此商家承担,请自行识别内容真实性!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今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