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好,欢迎来到环保设备网
二维码 |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汽车资讯 > 新闻正文

新能源汽车规模屡创新高,动力电池扩产忙,万亿赛道蕴藏无限“商机”

  日期:2022-06-11 10:05:04  浏览量:171   移动端
导读:自2021年以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方面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配套的电池新能源产业持续高景气,需求的长期向好也不断吸引

自2021年以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以及储能方面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配套的电池新能源产业持续高景气,需求的长期向好也不断吸引企业加码布局。电池网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整个电池产业链统计在内的317个投资扩产项目,281个公布投资金额,投资总额逾1.27万亿元。




进入2022年,国内电池新能源领域景气度依旧居高不下,百亿级投资项目频频发布。




根据上市公司公告及公开报道,电池网统计了2022年1-5月电池新能源产业链百亿级项目投资扩产以及开工投产相关情况:从百亿级项目投资扩产汇总情况来看,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1-5月电池新能源产业链已有26个百亿项目相继发布,投资总金额累计达4090.3亿元,已接近去年电池产业链所有投资扩产项目金额的1/3,扩产步伐空前。




从项目投资领域来看,下游电池扩产迈大步。统计在内的26个百亿项目中,电池项目占到一半,达13个之多;正极材料及其上游原材料项目有6个,涉及企业有亿纬锂能、恩捷股份、云天化、华友控股、川发龙蟒、道氏技术、金浦钛业、容百集团和融捷集团;负极材料领域涉及东岛新能源年产30万吨动力与储能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电解液领域项目涉及2个,包括海科新源新能源电解液溶剂项目和永太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项目;铜箔项目2个,分别为诺德锂电铜箔及铜基材生产基地项目和正威国际集团锂电铜箔项目;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项目2个,涉及企业为比亚迪和美的工业技术旗下安庆威灵。




从项目建设模式来看,产业集群和一体化布局凸显。亿纬锂能携手恩捷股份、云天化、华友控股围绕玉溪市目标矿产资源,在玉溪市建设新能源电池、锂电池隔离膜、磷酸铁及磷酸铁锂、铜箔项目等电池配套项目,打造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集群;永太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项目将围绕新能源材料构建锂电材料一站式供应基地;金浦钛业拟在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建设20万吨/年电池级磷酸铁、20万吨/年磷酸铁锂等新能源电池材料一体化项目;基于“新一体化”战略,容百集团与仙桃市人民政府、武汉市汉阳区人民政府、长江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一揽子合作协议,仙桃基地正式落地;东岛新能源年产30万吨动力与储能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落户雷州。




从项目投资主体来看,新生面孔与行业龙头齐发力。1-5月,电池新能源产业迎各路玩家巨资押注,新生面孔耀宁科技两大百亿项目发力磷酸铁锂电池;楚能新能源600亿押注锂电池,就在两天前,楚能新能源总投资675亿元的锂电池产业园项目还在湖北省孝感市临空经济区开工,产能规划150GWh;中科新能源投资120亿元发力电池领域。同时,行业龙头比亚迪、亿纬锂能、中创新航、欣旺达、容百集团等也纷纷加大投资金额和投资规模。




从项目落地区域来看,南方成电池新能源产业投资热土。26个百亿项目中,除了1个在内蒙古,1个在山东,其余全部在湖北、安徽、四川、云南、珠海、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具体来看,湖北最受欢迎,吸引7个项目落地,其次是安徽,落地5个百亿项目,四川3个,福建2个。




从项目落地速度来看,签约、开工加速进行。1月15日,诺德股份黄石诺德锂电铜箔产业园项目签约,5月28日开工建设;1月24日,湖北省襄阳市人民政府与比亚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月27日正式开工建设;2月24日,海科新源新能源电解液溶剂项目签约,4月27日项目正式开工;3月9日,道氏技术就年产10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签订投资合同,5月10日项目开工;3月29日,容百集团与仙桃市人民政府、武汉市汉阳区人民政府、长江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一揽子合作协议,与此同时,容百集团仙桃基地正式开工。




在国内电池新能源产业百亿项目动态不断的同时,海外新能源产业百亿布局也在加速进行。




新能源汽车规模屡创新高




10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迈入发展新阶段。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791辆,2021年销量跃升至352.1万辆,同比增速达到157.5%。




年销量持续创新高,让新能源汽车推广迈上新量级。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罗俊杰表示,截至2022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累计推广1033万辆,成功突破1000万辆大关,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新阶段。




“经过十几年培育,给力的政策、企业的创新、消费者了解的加深,都对新能源汽车发展形成合力。”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产品越来越丰富、核心技术更成熟、消费者接受度更强以及智能网联的加持,形成了新能源汽车领域快速增长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汽车品牌抓住了机遇,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同比增长1.5倍,高于市场整体增速。在乘用车总销量中,中国品牌占比达75.1%,比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




在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比亚迪、吉利、上汽、奇瑞等传统车企扮演着重要的推动力量,而以蔚来、理想、小鹏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也逐渐成为市场的重要支撑。2021年,拥有强大互联网基因的百度、小米进入造车领域,汽车领域的企业成分更加丰富多彩,既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也有外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呈现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作为新能源汽车“标配”,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提速。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4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332.4万台,同比增加81.9%。市场需求旺盛,政策环境良好,充电桩企业迎来井喷式增长。天眼查数据显示,过去5年成立的充电桩相关企业共有88195家,近一年新成立的充电桩企业就达到56599家。




向市场化迈进




10年辉煌,其背后是我国坚定不移的政策支持,也离不开市场化发展的有力推动。




政策驱动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起步阶段,我国就推出了用传统汽车燃油税收入补贴新能源汽车制度,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应用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正是得益于大规模市场应用,我国电池、电机、电控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得到快速发展。




以电池为例,在大规模市场应用中,能量密度、安全性能、使用寿命等核心技术指标得到提升,成本也在大规模应用中快速下降。截至2021年,新能源汽车成本在不依赖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已降至可以与燃油车进行市场竞争的水平。




“锂电池最初的成本相当高,没有补贴根本不可能进行市场普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说,创新性的补贴形式不仅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过去10年的快速发展,也将全世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程提前了5年至10年。




总结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经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归结为五点:一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抢抓“换道超车”的纯电驱动发展机遇;三是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四是构建以企业为主的创新体系;五是政府从顶层设计、技术创新、标准体系、财税政策等各方面加以引导。




10年来,在政府强有力的推动下,各部门密切配合,补贴、税费等优惠政策加快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推进速度。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3.4%,私人消费占比从47%提升到78%,这反映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认可程度显著提高,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断显现。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走过了从培育示范期到商业化成长期的过程,进入规模产业化高速增长期。产业发展从政策补贴驱动转向市场政策双驱动,正逐步进入以市场竞争驱动为主导的新阶段。




5年后迎来新能源汽车企业大洗牌




欧阳明高指出,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会在700万-900万辆之间;到2030年,大致为1700万-1900万辆。从保有量看,2025年会超过3000万辆,2030年接近1亿辆,2035年接近2亿辆,2040年接近3亿辆。




具体来看,现在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主要企业仍然是中国品牌。合资企业会在2022年和2023年集体发力,2023年中外品牌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激烈期。




从核心技术层面看,中国品牌竞争实力明显提升。




首先是电池技术。电池占电动汽车技术含量的60%,目前这一代电池技术,中国占主导地位。日本等国家在大力发展下一代全固态电池,这方面中国品牌还有差距。但全固态电池技术要产业化,并对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估计要10年左右。




此外,我国电池领域研发队伍规模全球遥遥领先,青年人才辈出,只要不断努力,最终能取得领先地位。在电驱动和电力电子方面,中国跟国外比,总体不相上下。尤其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全技术链贯通的企业,技术实力全球靠前。




从供应链层面看,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全球70%电池产能在中国,产品供应全球。虽然美国和欧洲正在全力以赴打造电池产业链,甚至中国电池进入美国市场可能受到一定障碍,但总体而言,中国动力电池的产业竞争力在相当时间内难以撼动。




近期芯片供应成为卡脖子问题,其实,汽车芯片只占全部芯片约10%,目前主要问题是周期性供需失衡。而且,汽车对芯片集成度要求低于等电子产品,从中期看,我国自主技术不难解决新能源汽车芯片问题。




从整车品牌层面看,电动汽车爆发后,对老品牌是一种挑战,对新品牌是一个机遇。欧阳明高表示:“新一轮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下,我对中国品牌在未来汽车产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充满信心。有一个预测是,2030年中国市场的中国品牌会占60%,我同意这个预测。”从企业层面看,新能源汽车兴起引发汽车产业一场技术革命。自主品牌企业八仙过海,涌现出像比亚迪这样的全球标杆企业。




新造车势力来势凶猛,充满活力。合资企业蓄势待发,即将全面发力。欧阳明高认为,未来五年将是市场的窗口期,市场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企业生存压力不会很大,但未来5-10年后会迎来一次企业大洗牌,肯定会淘汰一批企业。

本文链接:http://www.fyepb.cn/news/qiche/220185.html 免责声明:此条信息由编辑或作者发布在环保设备网站,内容中涉及的所有法律责任由此商家承担,请自行识别内容真实性!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更多»今日新闻